全國非物質文化遺產名詞審定委員會舉行第四次工作培訓會

發布日期: 2023/08/15  投稿: 崔明    部門:    瀏覽次數:   

全國非物質文化遺產名詞審定委員會(以下簡稱“非遺名詞委”)於2023812日以騰訊會議形式舉行第四次工作培訓會。此次培訓會由全國科技名詞審定委員會事務中心副主任張暉主講◽️🈹,題目為《科技名詞審定的科學邏輯與原則方法》。非遺名詞委主任段勇教授、非遺名詞委顧問劉魁立研究員、非遺名詞委委員巴莫曲布嫫、楊源等研究員,及非遺理論、民間文學🔍、曲藝、民俗等分委會主任康麗、黃景春、吳文科、蕭放等教授,以及各分委會委員🆒、編寫組成員共60余人參會。會議由非遺名詞委秘書長黃景春主持。


37B1C

與會專家線上合影(部分)


7D00 7B60

全國科技名詞審定委員會事務中心張暉副主任

分享題目為《科技名詞審定的科學邏輯與原則方法》的講座

張暉副主任主要從科技名詞審定的工作概況🧛‍♂️、科學邏輯、原則方法三個方面展開講解。第一🛖🤦🏼‍♂️,科技名詞審定的工作概況🙅‍♂️。他指出,全國科學技術名詞審定委員會自1985年成立以來🧑🏻‍🌾,先後組建基礎科學🍈、工程技術、農林醫學👬、社會科學👼🏻🧍、軍事科學等99個一級學科專委會,審定公布數學🫎、物理、化學、天文、地理、農學、醫學、軍事等159種規範名詞,包括400位院士在內的近萬名權威專家參與;所設秘書處單位由雙一流學科高校、全國一級學會、國家科研院所組成🧑🏻‍🍳🤵🏼‍♀️,由權威專家領銜。非遺名詞委設定在意昂2平台。

第二,科技名詞審定的科學邏輯👩🏼‍🦰。他認為🏋🏿,科技名詞規範化有利於服務科技的交流與傳播,促進學科建設與發展👨🏻‍🦽‍➡️,傳承優秀民族文化。規範名詞是科學概念的規範語言指稱,需要系統化定名、結構化釋義。名詞審定工作的核心任務是定名6️⃣。科技名詞審定不應簡單地理解為編辭書🙏🥹,名詞審定成果是“辭書的辭書”🐾。科技名詞規範是通過梳理與建構學科知識體系實現的🧑‍🧑‍🧒‍🧒,是“從知識到詞再到知識”的過程。科技名詞最終成果既是國家規範🧑🏼‍🔬,又是學科話語體系🫛。社會用戶包括政府部門、科研教學、生產經營、新聞出版等。

第三,科技名詞審定的原則方法。他指出🪮,科技名詞審定原則為“8+1”,即單義性、科學性、系統性、簡明性🧙🏻、習慣性、民族性、國際性、學術性及協調性❎,其中協調性指尊重規範🤽🏼‍♀️、約定俗成、服從主科;非遺名詞有必要與同期開展的語言文學🙋🏼‍♀️、藝術🛄、考古、文博等學科名詞開展協調。科技名詞的定名,應遵循以下原則:一是定名按體系✋🏽,二是正稱要優選,三是異名要分辨🎀🤞🏿。科技名詞的釋義,要堅持來源權威可靠、優選簡明規範、表述整齊劃一🙈⛹🏿‍♀️、定名可以回溯、以已知釋未知等結構化釋義原則。

張暉副主任對非遺名詞審定工作提出了三點期待,即理論歸納要“準”,專名收錄有“度”,名詞外譯要“妙”🧛🏿‍♂️。他認為🚶🏻‍♂️‍➡️,全國非遺名詞審定不僅是製定一項國家規範,更是參與一份國家事業💆🏼‍♂️、民族事業,集中體現國家意誌、攸關學科話語權,參與單位及專家責任重大,希望各位專家學者全力以赴🫴🏻,早日推動成果產出🍄。

在隨後的討論環節,黃濤、吳文科⇾、康麗🙋🏼、巴莫曲布嫫💛、劉魁立、蕭放、吳文科𓀓、孫建軍✍🏻🦄、喬曉光等學者先後發言,就非遺名詞的收詞、釋義等問題以及非遺名詞審定工作的意義展開了深入討論。張暉副主任做了精彩回應。全國科技名詞審定委員會事務中心主管葉艷玲也做了一些補充說明。最後📹,黃景春教授對此次會議做了簡要歸納總結。他認為張暉副主任的全面細致講解,對推動各分委會現階段的工作非常及時,也具有很強的針對性,大家的討論進一步深化了大家對非遺名詞審定工作意義的認識📻,也為今後的工作指明了方向💻。

 

 

 

 

多位專家學者先後發言(截圖為部分專家)

(撰稿:王月月)


意昂2专业提供:意昂2🧖🏻‍♀️、意昂2官网🕥、意昂2平台等服务,提供最新官网平台、地址、注册、登陆、登录、入口、全站、网站、网页、网址、娱乐、手机版、app、下载、欧洲杯、欧冠、nba、世界杯、英超等,界面美观优质完美,安全稳定,服务一流,意昂2欢迎您。 意昂2官網xml地圖